上海人形机器人训练场:构建产业新高地,领跑全球

author2025-02-24 01:51:483

上海张江,一座全国首个异构人形机器人训练场正在蓬勃运行。这里,百余台机器人如同学生般接受着各种训练,从足球运动到精细化作业,涵盖制造、民生、特种作业等领域。该训练场由国家地方共建人形机器人创新中心(国地中心)搭建,每日单台机器人采集轨迹数据超500条,为构建规模领先的异构具身智能数据集提供有力支撑。

人形机器人“院校”:数据采集与场景验证的“试验田”

这座5000平方米的训练场,设有精细化作业训练区、运动性能训练区、异构群智训练区等,覆盖了工信部和上海市规划的多种应用场景。通过海量数据采集和场景模拟,训练场有效提升机器人的感知、决策和执行能力,填补了我国在规模化异构人形机器人数据集上的空白。国地中心科技体系总监刘宇飞指出,训练场首创的异构人形机器人具身智能数据集构建方法,解决了同构机器人模型训练中的幻觉问题,并加快补齐了具身智能数据缺乏统一标准和规范的短板。

长城战略咨询董事长武文生认为,训练场首创的异构人形机器人具身智能数据集构建方法,通过多源异构数据采集与运动模式匹配,赋予机器人高性能自主行为能力,为开发通用型机器人基础模型提供关键支撑,显著降低数据重复采集成本,加速人形机器人的产业化与规模化应用进程。

拓展“朋友圈”:产学研合作,共建产业生态

训练场已与30多家企业和科研院校合作,涵盖智能制造、民生服务和特种作业等领域,合作方包括海尔、海信、康佳、延锋汽车、上海电气等行业巨头。通过与合作伙伴的深度协同,训练场有望今年沉淀出1000万条高质量实体数据集,打造业内规模领先的异构人形机器人数据集。国地中心规划的“1+N+X”体系,将进一步扩展训练场的合作网络,推动全国范围内的产业协同发展。

争当“领跑者”:上海人形机器人产业的先发优势

2025年被业界视为人形机器人的“量产元年”,上海正积极争当人形机器人产业的领跑者。上海市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副主任张宏韬表示,上海将全力推进“1+N”虚实融合具身智能训练场建设,加速应用落地,推动人形机器人与大模型融合。

然而,上海交通大学机械与动力工程学院教授高峰也指出,当前产业发展仍面临一些挑战,例如在高精度装配等接触式作业领域,工业机器人仍面临诸多技术瓶颈。他建议强化战略研究,避免盲目发展,并加大研发投入,补齐技术短板。

武文生认为,应充分利用训练场加速数据采集与应用实验,攻克安全、情感、交互等关键技术难题,并加强数据基础设施建设,推动数据采集标准化,拓展应用领域,降低量产成本。刘宇飞表示,中国整机产品已基本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并在部分细分指标上实现了国际领先,有望领跑全球。上海人形机器人训练场的建设,标志着中国在人形机器人产业化进程中迈出了关键一步,未来发展值得期待。

网友评论

热门文章
热评文章
随机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