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我国食用菌产业发展迅速,年产量超过2000万吨,成为继粮食、蔬菜之后的第三大农产品。
食用菌种类丰富,涵盖鲜品、加工品、菌物饮品等,符合消费升级的趋势。食用菌是重要的‘菌物食品’,对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具有重要意义。食用菌的开发利用在保障食品安全和促进乡村产业发展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对实现‘大食物观’下的多元化食物供给具有深远意义。
近年来,我国食用菌产业取得了显著进展。香菇、平菇、金针菇等主要栽培种类的产量和品质均有提高,大大提高了资源的利用率;产品深加工,如菌粉、菌油、保健品等,在部分地区得到推广,提高了土地利用效率;高附加值的深加工产品如灵芝孢子粉、黑木耳、猴头菇等实现了产业化生产,为产业发展奠定了基础。食用菌产业为当地经济增收开辟了新途径,逐渐成为食用菌资源开发的重点。
虽然我国食用菌产业初具规模,但在高质量发展方面仍面临一些挑战。
食用菌产业的规模化基础薄弱。与粮食作物不同,食用菌生产对特定资源环境依赖性强,受气候、湿度、温度等环境因素的限制,难以在广阔区域内实现规模化生产。如药用菌和食用菌对生长环境要求较高,各地生产条件的差异,使得规模化生产和产品质量难以统一。
食用菌产业的技术研发和深加工能力不足。大部分食用菌产品处于初级加工阶段,附加值低。例如,木耳、香菇、杏鲍菇等常见菌类产品,市场需求较大,但保鲜、包装和加工方面技术投入不足,许多产品在储运环节损失严重,销售周期短,流通环节困难。
基于食用菌产业发展的现状,要实现食用菌产业高质量、可持续发展,并真正担负起‘菌物食品’的责任,需要多方面共同努力。
持续推进技术创新,依靠科技创新提高食用菌产品质量。食用菌的品种改良、栽培和精深加工技术需要不断创新,以保证产品质量的稳定,满足市场的多样化需求。优良品种的推广可以提高产量、降低成本和运营风险,促进食用菌的产业化和规模化发展。此外,深加工技术可以进一步提升食用菌产品的附加值,提高其保鲜和药用功效,增强产品竞争力和市场占有率。各产区可以与当地高校、科研院所合作,培育特色食用菌品种,提高食用菌产品的适应不同环境、稳定生产的能力。
加强产业主体参与和能力建设,制定规范食用菌生产的标准。构建龙头企业、合作社和农户利益联结机制,推动食用菌的规模化生产和精细化管理。龙头企业提供品种、技术和管理培训,并与农户签订保价收购协议,保障其收益,鼓励农户提高品种质量和产量。合作社作为重要纽带,连接企业与农户,协调产销平衡,减少市场波动对农户的影响。农户通过土地流转、品种改良获得收益,提高生产效率和可持续发展能力,为食用菌产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保障。
引导市场需求,通过品牌建设和市场推广提升食用菌产品的需求。食用菌依托于菌物环境生长,更应该主打‘绿色’、‘健康’、‘高品质’等特色,满足消费者对高品质、生态友好型产品的需求。但是,与蔬菜水果和预制菜相比,食用菌在认证和市场推广方面仍然滞后。建立健全国家标准、地方标准以及绿色食品认证等,为产品提供质量保障和差异化竞争力,使其成为消费者信赖的食品选择。食用菌的特色不应局限于地域特色,可以深入挖掘食用菌的文化内涵和生产价值,提升品牌知名度。通过多渠道宣传推广市场,使食用菌成为健康生活的标配,在大食物观下找到食用菌产品特色定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