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缅甸7.7级地震:清迈、曼谷、Web3,谁在瑟瑟发抖?》

author2025-04-02 12:02:004

緬甸地震:一場被延遲的真實

災難滯後與清邁的震動

3月28日下午兩點,緬甸那場7.7級地震,就像一記悶棍敲在東南亞的頭上。震波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席捲鄰國,但隨之而來的資訊,卻慢得令人髮指。遇難人數不斷攀升,廢墟中傳來的微弱呼救聲,似乎被這滯後的資訊流無情地掩蓋。

作為一個身處清邁的親歷者,我對這種資訊滯後的感受尤為深刻。地震發生時,我正沉浸在語言學習中,那種突如其來的搖晃,起初讓人有些摸不著頭腦。周圍的人,包括那位一臉茫然的英國老師,似乎都還沒意識到發生了什麼。只有幾個中國學生反應迅速,立刻躲到了桌子底下。

地震發生後,我第一时间想记录下这场经历,但那种头晕目眩、手脚发软的状态,让我根本无法集中精力。更令人不安的是,震后第一天,关于缅甸灾区的报道少得可怜,仿佛这场地震只是一场小小的骚动。媒体的聚光灯,更多地聚焦在曼谷可能受到的影响上,仿佛这才是值得关注的重点。

這種選擇性的關注,让我感到一种莫名的愤怒。难道缅甸人民的生命,就因为他们的国家不够发达,不够吸引眼球,就变得不那么重要了吗? 这种以经济利益和地缘政治为导向的媒体视角,让我感到一种深深的厌恶。

餘震陰影下的恐慌

隨著時間的推移,關於緬甸災區的消息逐漸增多,但每多一條,我的內心就多一份後怕。地震過去幾天了,我仍然時常產生「幻震」的感覺。窗外摩托車駛過的轟鳴,地面傳來的微小震動,都會讓我疑心是否余震再次來襲。夜裡,我常常在半睡半醒之間驚醒,手忙腳亂地抓起手機,刷新著地震監測網站,尋找那個可能並不存在的余震記錄。

这种挥之不去的恐慌感,让我开始反思人类在面对自然灾害时的脆弱和无力。我们自诩为地球的主宰,掌握着先进的科技,但在一场突如其来的地震面前,却显得如此渺小和无助。

更让我感到不安的是,这种恐慌感似乎正在蔓延。在清迈的华人社群里,关于地震的讨论越来越多,各种真假难辨的消息也在四处传播。人们一方面渴望了解更多关于灾情的信息,一方面又害怕被各种负面消息所吞噬。

面對這種不安,我試圖通過了解事件的全貌來尋求慰藉。我開始查閱各種資料,與身邊的人交流,試圖拼湊出一個更完整的畫面。我希望通過自己的努力,為同樣經歷這次地震的人們提供一些參考與慰藉,哪怕只是一點點也好。

英語課堂的地震初體驗:一場錯位的應急反應

課堂驚魂:誰的反應更真實?

來清邁的目的很簡單,就是想找個清靜的地方好好學英語。地震那天,我正坐在英語機構的教室裡,努力消化那些枯燥的語法規則。突然,桌椅開始微微搖晃,起初我還以為是自己眼花了,但隨著震感逐漸增強,我才意識到:這真的是地震!

然而,周圍人的反應卻讓我有些摸不著頭腦。有些人似乎還沒反應過來,臉上寫滿了茫然;有些人則開始小聲議論,似乎在懷疑這是不是一場惡作劇。只有幾個來自中國的學生反應迅速,立刻鑽到了課桌下避險。

更讓人哭笑不得的是我們的英國籍老師,他顯然對這種情況相當陌生,一臉困惑地站在那裡,完全不知道該做什麼。那一刻,我突然覺得有些荒誕:我們在學習如何用英語表達,卻連最基本的地震應急知識都沒有掌握。

當第一波晃動稍緩,我立刻提議:「我們應該到外面空曠處去!」同排的同學轉身想拿背包,我急忙攔住,「先出去吧,手機帶上就好了。」 在這種緊急情況下,保命才是最重要的,那些身外之物根本不值得冒險。

事後回想起來,我認為當時的反應,更多的是一種本能。在國內,我們從小就接受各種防災教育,地震演習更是家常便飯。這些看似形式主義的教育,在關鍵時刻卻能發揮意想不到的作用。

而那位英國老師的反應,則反映了西方教育的另一種傾向:他們更注重培養學生的獨立思考能力和批判性思維,但往往忽略了實用技能的培養。 當然,這並不是說哪種教育更好,而是說不同的文化背景,會塑造不同的應急反應。

震後的清邁:平房的幸運

清邁以平房建築為主,這在此刻成了我們的幸運。衝到室外時,已有一群人站在那裡,神情各異,但同樣不安。門前那個平日水面如鏡的魚池,此刻卻波浪翻湧,像被無形之手猛烈搖晃的咖啡杯,水花不斷拍打池壁。

大家紛紛掏出手機,一邊聯系親友確認安全,一邊搜索地震相關消息。在資訊爆炸的時代,手機成了我們獲取信息、交流情感的重要工具。 但與此同時,手機也放大了我們的恐慌。各種真假難辨的消息在社交媒體上瘋傳,讓人難以分辨。

烈日當空,清邁戶外的熾熱很快讓人難以忍受。當一切似乎恢復平靜,我們又回到了教室繼續課程。這堂英語課上,我們臨時新學了兩個新詞彙:「earthquake」(地震)」和「aftershock(余震)」。 这种在灾难中学习新知识的经历,让人感到一种莫名的讽刺。

不久後,一次明顯的余震再次襲來,我們又一次匆忙撤離教室。這時,我在手機上找到了地震相關的消息:震源位於緬甸曼德勒,距清邁直线距離 494 公裏。所有的復雜慌張都結束於那堂英語課,之後我和朋友見面聊天並和新朋友們喫飯,彷彿一切都沒有發生過。

但事實並非如此。地震雖然已經過去,但它在我們心中留下的陰影,卻需要時間來慢慢消散。

Web3 從業者:一場去中心化的自救

沒有安全主管的應急

在和新朋友的聊天中,我了解到清邁聚集了相當數量的 Web3 從業者。這群人大多是自由職業者或者遠程工作者,他們不受地域限制,可以自由地選擇自己喜歡的生活方式。

然而,當地震的震波穿透這座城市時,對於這些遠程工作者來說,沒有統一的應急預案,沒有公司安全主管的指揮,沒有演練過的撤離路線。 每個人都成了自己的危機管理者,即興發揮著各自的應對策略。

社交媒體上,一位網友分享了他教科書般的應急反應:在感受到第一下震感時,他立即抓起所有電子設備,下樓衝到外面空地上,整個過程不超過 20 秒。 這種冷靜和果斷,讓人佩服不已。

但並非所有人都能保持如此冷靜。一位朋友坦言,自己在慌亂中甚至連衣服都穿不好——越是緊張,手指越不聽使喚,平日簡單的動作在危急時刻變得異常困難。 另一位從業者分享道,原本正在開會,只能抱著筆記本電腦往外狂奔。 還有人分享說,第一反應是保存代碼,或者團隊原本計劃在那個時間發布新版本,但因為地震不得不延時發布。

這些看似搞笑的細節,卻反映了 Web3 從業者在應急方面的不足。 他們習慣了在虛擬世界中自由馳騁,卻往往忽略了現實世界的風險。

漂泊者的心酸與互助

長期漂泊在外的從業者表示,或許會有一刻突然很想家,體驗到了漂泊的心酸。 地震發生後,這種感受更加強烈。 他們身處異國他鄉,沒有親人在身邊,只能獨自面對恐慌和不安。

但在這種危急時刻,人性的光輝也得以展現。在清邁的各類交流群裏,實用信息在迅速傳播:從余震預警時間到地震避險注意事項,人們盡可能為彼此提供幫助。

更令人感動的是,一些互助群開始自發組織起來,為受災群眾提供支持。一些人主動分享自己的經驗和資源,一些人則提供心理上的支持和安慰。 這種去中心化的互助模式,正是 Web3 精神的體現。

清邁雖然是距離緬甸最近的泰國城市之一,但好在大多是平房,實際損失並不是很大。少有的幾個高樓住宅出現建築柱子彎曲、牆體脫落有裂縫等問題,暫時禁止入住。一些互助群也在將自己的多余的平房和別墅借給回不去高層建築的住戶。 這種無私奉獻的精神,讓人感到溫暖和希望。

曼谷的倒塌:被放大的恐懼

高樓的脆弱:沉積層上的城市

相比清邁,曼谷的災情要更嚴重些。盡管距震中超過 1000 公裏,但曼谷一棟未完工的 30 層高樓在震波中轟然倒塌,這無疑是給本就恐慌的社會,又澆了一桶油。 除此之外,高層建築的震感尤為強烈,多棟豪華酒店的頂層無邊泳池裏的水像瀑布一般飛濺而出,從 50 層高空灑向街頭,這一幕成為此次地震中最具視覺衝擊力的畫面之一。

這些高樓的倒塌,以及無邊泳池的壯觀景象,不僅僅是視覺上的衝擊,更是對城市安全的一種諷刺。 曼谷作為泰國的首都,經濟中心,一直以其現代化的建築和繁榮的景象而自豪。但這場地震,卻暴露了這座城市在自然災害面前的脆弱。

為何曼谷會受到如此嚴重的影響?地震學家指出了幾個關鍵因素:首先,這次地震震源極淺,僅 10 公裏深,大大增加了地表震動強度;其次,這次裏氏 7.7 級地震釋放的能量甚至超過了廣島原子彈;更關鍵的是,震源所在的斷層呈直线延伸,猶如一條高速公路,將巨大能量沿着 1200 公裏的距離高效傳遞至泰國。 曼谷的地質條件更是雪上加霜——這座城市建立在松軟的沉積層上,猶如一塊巨大的果凍,當地震波穿過時,不僅沒有衰減反而被放大。

这些专业术语的解释,看似科学严谨,但却掩盖不了这样一个事实:曼谷的城市规划,存在着严重的缺陷。 在追求经济发展的过程中,政府和开发商往往忽视了城市的安全,过度开发高层建筑,却没有充分考虑地质条件和抗震能力。

交通癱瘓與區塊鏈周的取消:代價幾何?

社交媒體上很多用戶反應,受地震影響,曼谷的城市交通基本的癱瘓,地鐵暫停服務,道路擁堵持續數小時,普通半小時的回家路程變成了漫長的四五小時煎熬。 这种交通瘫痪,不仅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极大的不便,也对城市的经济造成了巨大的损失。

原定於次周(4 月 2 日至 3 日)在曼谷舉行的東南亞區塊鏈周(SEABW)也不得不緊急 取消 ,官方表示將使用其渠道幫助受災民衆建立聯系,雖然一些周邊活動仍計劃進行,預計參與人數將大大減少。 这次活动的取消,无疑是对曼谷Web3 行业的一次打击。

東南亞區塊鏈周

SEABW 原本是東南亞地區最大的區塊鏈盛會之一,吸引了來自世界各地的投資者、開發者和創業者。 它的取消,不僅讓很多人失去了交流學習的機會,也讓曼谷失去了一次展示自己科技實力的機會。

是天災,更是人禍?

曼谷的災情,讓我不得不思考一個問題:這到底是天災,還是人禍? 地震是不可避免的自然災害,但城市的安全,卻是我們可以控制的。 如果曼谷的城市規劃更加合理,如果高層建築的抗震能力更強,如果政府能夠更加重視防災減災工作,或許這場地震造成的損失會更小。

歸根結底,這次地震暴露的是人類在面對自然災害時的傲慢和無知。 我們總以為自己可以征服自然,卻忘了自己也是自然的一部分。 我們總以為科技可以解決一切問題,卻忘了科技也有其局限性。

或許,我們應該謙卑一點,敬畏自然,尊重科學。 只有這樣,我們才能在面對自然災害時,更好地保護自己。

Web3 的責任與虛擬貨幣的局限

幣安與 IOST 的捐贈:一場公關秀?

以上的視角只是這次災害中的一個不幸又幸運的縮影。在邊境另一側,緬甸的情況更為嚴峻,這場地震是自 1912 年以來緬甸最強烈的地震至少 2000 人死亡,並且這個數字還在不斷增加。面對災情,Web3 行業能做些什么?

3 月 29 日,幣安創始人趙長鵬 宣布 將向緬甸和泰國各捐贈 500 枚 BNB,並表示如果沒有現成系統,將依靠 Binance 及其泰國分支機構進行善款分發。幣安慈善機構和捷克共和國共同捐贈 150 萬美元,直接支持受影響的用戶。 IOST 基金會 也表示,「Web3 不只是代碼和資產——它還與人有關」,並設立了兩份透明的捐贈合約,承諾「100% 善款將直接用於當地救災」,並表示「IOST 基金會將提供等額匹配捐款」。

這些捐贈,無疑是值得肯定的。在災難面前,任何形式的援助都值得歡迎。 但我不得不質疑,這些捐贈背後,有多少是真心實意,又有多少是為了提升品牌形象的公關行為?

Web3 公司,尤其是交易所,一直以來都飽受爭議。它們一方面宣稱要改變世界,要讓金融更加自由和民主;一方面又深陷各種監管風波,甚至涉及非法活動。 在這種背景下,捐贈就成了一種廉價的洗白方式。 它們希望通過捐贈,來掩蓋自己過去的罪惡,來贏得社會的認可。

趙長鵬

当然,我并不否认这些捐赠能够帮助到受灾群众。 但我更希望看到的是,Web3 公司能够真正承担起自己的社会责任,不仅仅是在灾难发生后捐款,更要在日常运营中遵守法律法规,保护用户的利益。

加密貨幣的雙刃劍:便捷與風險並存

據 Decrypt 整理 ,多個國際人道主義組織已开放數字貨幣捐贈渠道,包括:紅十字會、聯合國兒童基金會等。

捐贈無疑是當前區塊鏈技術最直接的應用,當基礎設施嚴重損毀,傳統銀行系統暫時癱瘓時,加密貨幣展現出其作為緊急援助工具的獨特優勢。 它可以繞過傳統的金融機構,直接將資金送到受災者的手中。 它可以實現跨境轉賬,讓海外的援助更加便捷。 它可以實現匿名捐贈,保護捐贈者的隱私。

比特幣標誌

但與此同時,加密貨幣也存在著諸多風險。 它的價格波動劇烈,可能會讓捐贈的價值縮水。 它的交易流程複雜,可能會讓一些人難以使用。 它的匿名性,也可能會被犯罪分子利用。

更重要的是,加密貨幣的監管仍然不完善,存在著諸多法律風險。 如果捐贈的資金被用於非法活動,或者被交易所挪用,那麼受災者的利益將無法得到保障。

因此,在使用加密貨幣進行捐贈時,我們必須保持警惕,選擇可靠的渠道,了解相關的風險。 我們不能盲目相信 Web3 公司的承諾,更不能把自己的希望寄託在虛擬貨幣上。

除了捐贈,區塊鏈還能做什麼?一個值得反思的命題

當我們思考區塊鏈能為這個世界世界做些什麼時,或許答案就在實實在在的人道主義應用中。 災情中除了直接的資金捐贈,是否可以用其充當重建信任、連接資源和賦能社區的工具? 去中心化的緊急通信系統、不依賴傳統基礎設施的資源協調平臺、以及真正透明的救災資金追蹤機制…… 這些都是值得我們探索的方向。

但無論如何,我們都不能忘記,技術只是工具,人才是核心。 只有當我們真正關心受災群眾的福祉,真正願意為他們提供幫助時,區塊鏈技術才能發揮其最大的價值。

网友评论

热门文章
热评文章
随机文章